1、形状与功能:
形状: 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小于半圆的弧形),纵向看是一个半圆筒。
功能:
覆盖接缝: 其主要作用是覆盖在两列相邻的板瓦(凹面向上铺设的弧形瓦)之间的纵向接缝上。
导水: 筒瓦自身形成的凸起弧面,与板瓦形成的凹槽相配合,构成了高效的排水沟槽。雨水顺着板瓦形成的凹槽向下流,筒瓦则保护了板瓦之间的缝隙不被雨水渗入。
结构加固: 筒瓦压在板瓦垄的接缝处,并用灰泥固定,增加了屋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与板瓦的配合:
古建筑屋顶的瓦作通常采用“仰合瓦”或“琉璃瓦”的做法。
底层(仰瓦): 凹面向上铺设的板瓦(也称底瓦、仰瓦),形成一道道纵向的凹槽。
上层(盖瓦): 凸面向上铺设的筒瓦(也称盖瓦、覆瓦),覆盖在两条板瓦垄之间的接缝上,形成凸起的垄脊。
这种“一凹一凸”、“一阴一阳”的铺设方式,既科学地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形成了极具韵律感的外观线条,是中国古建筑屋顶的特色之一。
3、材质与类型:
陶土筒瓦: 最常见,由粘土制坯、烧制而成,多为青灰色(青筒瓦),用于一般建筑。
琉璃筒瓦: 在陶胎表面施以琉璃釉(主要成分是铅和石英,加入金属氧化物呈色),再经高温烧制而成。色彩鲜艳(常见黄、绿、蓝、黑等),等级较高,用于宫殿、坛庙、皇家园林、重要寺庙等建筑。琉璃筒瓦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金属筒瓦: 如铜瓦、铁瓦,较为少见,多用于特殊或高等级建筑(如金殿)。
4、特殊部位构件:
瓦当: 筒瓦最前端(檐口处)封口的圆形(或半圆形)构件。正面多有装饰性图案或文字(如云纹、兽面纹、莲花纹、文字等),既保护椽头,又有装饰和标识作用。
滴水: 位于板瓦最前端(檐口处),前端有下垂的如意形或尖舌形边,引导雨水滴落,避免侵蚀檐口和墙体。通常也有精美纹饰。
脊筒瓦/脊瓦: 用于屋脊(正脊、垂脊、戗脊等)部位的筒瓦,通常尺寸更大,有时是特制的异形构件,用于扣合脊线或安装脊兽。
花边瓦/花沿瓦: 位于檐口最边缘的筒瓦,有时边缘有特殊装饰。
5、历史与演变:
筒瓦的使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早期形制较大、较厚重。
秦汉时期,筒瓦制作已相当成熟,瓦当艺术达到高峰。
唐宋至明清,筒瓦的形制、尺寸、工艺(尤其是琉璃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古建筑屋顶的标准构件之一。
6、等级象征: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屋顶用瓦有严格规定。琉璃筒瓦(尤其是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属。亲王、郡王、寺庙等可使用绿色或其他颜色的琉璃筒瓦。普通官民建筑只能使用无釉的青筒瓦(板瓦)。筒瓦的大小、颜色直接反映了建筑的等级。
7、制作与施工:
传统制作多采用手工拉坯或模制,再经阴干、入窑烧制(琉璃瓦还需施釉、二次烧制)。
铺设时,板瓦垄之间铺设灰泥,筒瓦扣压在灰泥上并压实固定。筒瓦之间的接缝也用灰泥勾抹严实(称为“捉节”),高级做法还会在筒瓦垄上覆盖一层灰泥并抹光(称为“夹垄”),增强防水性和整体性。
总结来说,古建筒瓦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屋顶的关键防水构件和重要装饰元素。它与板瓦共同构成的瓦作体系,不仅功能卓越,其形成的优美线条、丰富的材质(尤其是琉璃)、精美的瓦当和滴水,以及蕴含的等级制度,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艺术和文化内涵。 看到层层叠叠、弧线优美的筒瓦垄,是识别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标志之一。